2009年8月26日

凝神與收攝

專注力的訓練

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共同的經驗:當我們看著眼前一件事物,有時候是發呆,有時候是在想其他的事情,雖然看來我們很專注的在端詳一件東西,但事實上,我們的心卻不在那上面。

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凝神與收攝。所謂凝神(梵文為Dristi)也是凝神看一樣東西,那我們不是看著它發呆,也不是看著它想其他事情,凝神看它只為了讓心定下來,往內走到心靈更深的裡層去,也就是收攝、內斂自己的感官到心的底層去。

在動中求靜

在瑜伽的體位法中,不是讓我們一直留停在一個姿勢的,所以您可能會問「在動的情形下,要怎麼凝神呢」?

其實,如果您注意的話,每一個體位法一定有停留的最佳位置,而且我們的眼神不是左右看同學,或是看老師是否做下一個動作了。而是要看那個動作的定點。比如:在勇士II我們一腳前一腳後的把骨盆完全打開,兩手也與肩同高的向兩邊打開,這時我們的眼睛不是看著與上半身同一個方向,而是應該轉過頭來看著前手的第三隻手指指尖。

在我們看著指尖同時,要把心凝注在那個點上。也就是從別的動作換到勇士II後,一把體位法就定位,眼睛與心思也同樣的定位好。眼球不亂飄、眼睛好像只看見指尖那樣專注,心裡的雜念自然會跟著沈澱下來。

這種凝神法在一般的派別中沒有特別被強調,但在最近開始流行的Ashtanga Vinyasa Yoga卻很重視。做過Ashtanga Yoga的人都知道,我們光是應付跳躍式的動作與呼吸,常搞得手忙腳亂了,可是在短短的五個呼吸停留中,卻還要把眼睛定在或許是鼻尖、或許是指尖、或者是第三眼處。那真的是難上加難。

而這樣在體位法中的凝神的練習,就為了訓練我們收攝感官。當我們把習投射在外的感官與心,都收攝起來,像是把散了一地的豆子慢慢撿回罐子。在撿的當下會覺得不容易,可是當我們習慣不把東西無目的拋在外頭時,有豆子撒出來,當然要把它們裝好囉。

收攝感官的重要

最近重讀「正念瑜伽」讀到一段關於收攝感官的描述,我覺得寫得很有意思。作者說,在最早評論「瑜伽經」的著作「論瑜伽」中寫著「如同女王蜂安定未來後,蜂群也會隨之安定。同樣的,當意識受到控制後,感官也隨之控制下來」

身為現代人,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在禪修、靜坐上,但是我們同樣要儘量練習如何收攝感官。除了在體位法中的停留、凝神時讓心往內走,收攝在一個定點上之外,平時也是可以時時練習的。

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,當靜坐到一定程度後,人會在日常生活中,很容易進入定的狀態。那個定不見得是一直坐在原地不動,而是即使我們在行動中,也是保持著一顆心往內看的。

若是您覺得這種說法太抽象,可以試著在我們吃飯、行走或做一些日常瑣事時,帶著一顆穩定的心,時時去觀照自己內在的狀態。可以從外在的練習開始。比如:在行走時仔細體位每一個步伐之間是否都相同?是不是左腳與右腳出力方式都一樣?腳的落點是腳尖先落地呢?還是腳板或腳跟?腳有沒有提起來?

把心先定在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位,已經是收攝感官的第一步了。當我們時時練習後會發現自己「愈來愈往內走」體會心靈的變化更多,此時外在的花花世界對我們的吸引力就愈漸減小了。

套句老子的話「靜中靜,非真靜。動中靜,是為真靜」。與大家共同努力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25日

過度運動適得其反

中國是非常有智慧的民族,尤其是前人留下來的經典,再傳個幾千年都還非常適用。就像這四個字「中庸之道」說出多少做人處事、應對進退的大道理?

在印度思想中,並沒有特別強調中庸這個理念,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處處體現這個東方哲學。比如:在體位法中不會刻意強調柔軟度或肌力的訓練;除了體位法,日常生活中的清潔更是不可少;還有配合的飲食、按摩等全方位的保養,都像極了中國的養身觀。

不過,最近幾十年的瑜伽流行熱,完全集中在體位法的鍛鍊上,忽略了整體平衡之美。當體位法練習過度時,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!

過猶不及

對大部份上班族來說,最大的問題在於運動量太少、飲食失衡所引起的一連串包括:便祕、失眠、壓力太大等問題。因此,對於大部份人來說,要改善身心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,就是多運動。

可是,也有少部份人是運動過量而不知。我有一些朋友,平時沒有什麼時間運動,一到假日或抓住任何機會,就會連續做上數個小時的運動(甚至激烈運動)。他們認為,因為能運動的機會不多,所以要把握每個時段,好儲備體能應付未來身體與心理的挑戰。

因此,我們常在健身房、運動場、瑜伽教室看到少部份人,上有氧或重量訓練或瑜伽課,是一堂接著一堂上的。他們每次上課平均都在二個小時以上,不把自己的體力完全發洩光不甘心似的。

中國人又有另一句話說得很好,「過猶不及」。拿來放在瑜伽也好、運動也好,真是十分貼切。這樣密集且大量的運動,表面看來很好,多動總比少動好。可是卻也潛伏著我們看不到的問題,時間一久,這些失衡的狀態還是會一一顯現的。

運動過量會老得快

各位若是仔細比較一個田徑選手與同齡的人,可能會發現嚴格訓練過的選手雖然久表看來很強健,但卻比一般人看來老一些。

為什麼?大量劇烈的運動經常需要長時間曝曬在烈日下,經風吹雨淋,當然會比上班族多一些斑,但那不是重點,更重要的是大量運動會需要大量氧氣,也會造成氧自由基,這也是造成我們加速老化的元凶之一呢!

運動時會消耗血糖,不斷的劇烈運動會用盡體內的血糖,而血糖的補充各位知道要多久嗎?約需要24小時,也就是一整天的時間。要避免這種血糖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,不嚴重的話,休息一二天就好了。

就像飯食一樣,醫生建議最好的飲食方式是少量多餐,以維持我們的血糖濃度, 不要因為餓太久,一吃就不可收拾。運動也是,最好的運動習慣是每週三次以上,每次做到出些汗,有運動的感覺最好。什麼時「運動的感覺」呢?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生理教授古丁博士表示「運動應該是舒服性的疲勞。如果只有舒服的感覺,那你還沒有做夠運動。但若你做完運動就覺得筋疲力竭,那就是做得太過了。適可而止是最理想的」。

要知道自己是否過度運動呢?如果您有下列症狀,就表示有過份劇烈運動的現象:1.情緒不安、沮喪。2.無法輕鬆平靜。3.運動後隔天肌肉非常酸痛。4.體重減少,沒有胃口。5.休息時心跳率提高。6.長期感冒。7.便祕或拉肚子。8.體力大減。9.失眠。

希望大家平時能多動,化整為零的動,會比平時都不動,突然去爬一整天的山還來得健康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23日

倒立重要還是靜坐重要

倒立快成全民運動,接觸很多瑜伽練習者,談的也是瑜伽怎麼學?老師教什麼?最近我發現有一個趨勢:好像倒立已經成了瑜伽界的全民運動了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很多人告訴我,他/她去上基礎瑜伽課,老師教著教著,到最後居然就要大家全體倒立。還好,做不起來的人,老師也沒有勉強,可是那種大家都會我不會的壓力,讓這個初級生很急的想把倒立練會。

還有,我有一個好朋友,因為看了「怎樣學好瑜伽」的書中提到:倒立是瑜伽之王,倒立好處多多的字眼,雖然完全沒練過瑜伽,但他竟在家中自己練起倒立,完全無視於我在書中提到「要有老師指導,請千萬不要自己獨練」的警告話語。

倒立是真的很好的體位法,它能讓我們一直都是頭上腳下的姿勢,完全反轉體來。所以有器官下垂、水腫、便祕問題的人,做立做一陣子就能明顯感覺不同。當然,對我們的腦部和臉部的血液循環,也有正面的幫助。可是,倒立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,有心血管疾病者、生理期者,以及懷孕者,為了安全,最好不要練習。

學會倒立後,就會像著魔一樣,每次練瑜伽一定要來倒立一下。但是,要練好倒立有一些先決條件,不是每個人都馬上能來練的。

首先,我們的背肌、臂肌與腹肌都要夠有力,能夠撐起幾乎是全身的體重。還有,我們的平衡感不能太差。更要克服的是:要有不怕失敗、不怕離心的心理因素。當這些條件都夠時,配合一些技巧的訓練,做倒立就能水到渠成。

若是以上的條件還未成型前,可不可以練倒立?也是可以的。但要老師會帶著練。國內已經有一些地方會循序漸進的教學生如何從A(還不會倒立)走到E(會做倒立)。但那畢竟還是少數,因此在老師沒有有步驟的教學時,我們可以從訓練自己肌力與平衡感著手。

靜坐人人都可做

與倒立的熱烈流行,靜坐練習好像被侷限到禪寺、廟宇等少數靈修單位才在教學。

其實,靜坐是瑜伽練習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,它如何重要?靜坐可以等於所有體位法的總和。這是為什麼瑜伽說體位法、呼吸與靜坐同等重要的道理。

而且,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練習體位法,讓自己好像可以飛起來了,除了代表自己瑜伽的練習很有慧根,也很有毅力之外,還有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之外,我們練那麼難的體位法目的何在?

其實,書上一直說,練體位法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排除身上累積的毐素,下一步就在讓我們學習讓自己靜下來、定下來。透過靜坐及冥想,我們是比較容易達到靜與定的境界。

您或許會問「我每天時間都不夠用了,哪有時間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呢?」是的,我們老覺得時間不夠用,哪有時間撥出來再學一樣新東西呢?除非您真的明白它能改變您什麼?帶給您什麼益處?

就從最初級的靜坐冥想說起吧,初學者在這個階段要學習的是如何讓自己靜下來,思緒不再亂飛。這個道理聽來簡單,可是卻比想像中難萬倍、百萬倍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有什麼好處呢?當我們的腦波呈Beta波時,是一種近乎睡眠的狀態,可使腦得到休息。而且此時血流變慢、心跳也減緩下來,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,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。

當我們能集中精神定於一時,集中力自然大大改變,對我們日常生活偶會精神 不濟、注意力不集中,也是個很好的練習。

靜坐與冥想的好處不是我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。它適合所有人來練習,不論是孕婦、長者、肢體障礙者、高低血壓者和心臟病患者,都能從靜坐中獲得極大的釋放,更何況是我們?而且,靜坐不受天候、場地、衣著、配備影響,只要您願意,任何時候、任何場地都可以(是的,在車站、機場都可以)。

靜坐適合所有人

但是,靜坐難還是倒立難?有經驗的人都會告訴您「靜坐難」。因此外在的身體好訓練,內在的心境很難對付。因此愈難的愈要練習不是嗎?為什麼很少看到瑜伽教室在教大家靜坐呢?

不怕大家笑,老當個勇者,以自己還在學的身份,很樂於和大家分享學習靜坐的一些方法。我不會像打禪三、禪七那樣讓大家練習,而是從一些好入門的方法帶大家一起來。希望大家在這些有步驟的練習後,能養成習慣,每天全上一小段,感受自己內在的改變。讓大家朝「靜如處子,動如脫兔」的方向努力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20日

哪個派別的瑜伽

太多派別搞糊塗了,相信當您的朋友知道您在練習瑜伽後,常會好奇地問您「你學的是什麼瑜伽?」或許您本身也對自己學的動作道底屬於哪一類型的瑜伽也疑惑過吧?


是的,最近這幾年香港真的很流行,有很多在國外流行幾十年或十幾年的新派別被引進香港,也有不少老師或團體在招生時為了讓人容易辨識,而有不同的名稱。前者像是最近很紅的熱瑜伽、阿斯坦加(Ashtanga Vinyasa Yoga)、強力瑜伽、Iyengar Yoga、瑜伽提斯等等。後者則有:太極瑜伽、瘦身瑜伽、經絡瑜伽…。不過,這些較著重在肢體動作的新派別,都是源自創於幾千年前的一個大支派─Hatha Yoga哈達瑜伽。

哈達為根

也就是說,上述這些派別,在理論上或動作上,都不脫哈達瑜伽的藍圖,有些為了讓人便於學習,把哈達瑜伽很多博大精深的意義及邏輯想法,都減化成一些較能被繁忙的現代人所接受的新派別。

這些新派別沒有什麼不好,相反的,因為西方人的行銷與推廣的功夫一流,在商業運作之下,它們有的還非常紅,讓設計這些新派別的開山祖師們口袋滿滿。

不過,也因為這些派別大多是擷取哈達瑜伽或是整個瑜伽精神的一部份,並加以發揮光大所成,因此,難免有長有短,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。

比方說:熱瑜伽它能讓大家在很短的幾分鐘內,體溫升高,讓肌肉與柔軟度在不需要什麼熱身的情形下,就達到極佳狀態,可以做出平時不易做到的高難度動作,更可以讓自己很快的揮汗如雨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,那麼悶熱的環境或許是印度某些地方的氣候,卻不是我們的常態。那麼,每次要做瑜伽,是不是一定要把環境搞得那麼熱,我們才能做呢?又那麼熱且大量出汗的情形,是否適於身體較虛弱或少運動的人做呢?

由於瑜伽是我最大的興趣、嗜好與工作,基本上主要派別的瑜伽課,我都上過,而且不是只上個一、兩次淺嚐而已,但我很清楚每個派別的長與短,所以我自己在練習與教學時,會取其長、補其短,儘量讓自己更平衡、更不被派別的框框給限制住了。因此,我都稱我的瑜伽是哈達瑜伽。


如果您想學到不同派別在精神上或動作上的精華,有幾個方法:不要只和同一個老師求教。因為每個老師都不是神仙,難免會有他的盲點與死角,因此在學了一陣子以後,換不同的老師,您會有不同的視野與感受。

除了每陣子換老師外,還可以換不同派別的課程來上。提到的,每個派別有所長,有的很重視肌力訓練,有的非常要求柔軟度,有的派別細節很重要,因此細節講很多,動作並不多。有的則不太講細節,跟著做動作,比較有順暢感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15日

小孩該不該瑜伽

我自己沒小孩,但朋友聚會全談的是媽媽經。深深體會到現代人子女少,但壓力更大。身為父母的,怕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,從小開始,就十分注意各種學習、訓練,別人家小孩有的,我家不能少。自己粗茶淡飯沒關係,子女補習與教育一點不能馬虎。

身為父母的,注重子女的學習與教育當然很好。只是,有時候那些所謂的「教育」常流於表象。教的全是一些技巧的東西,小小年紀要學什麼全腦開發、潛能訓練、美語幼稚園、電腦、鋼琴或小提琴…。

雖然兒童瑜伽不是熱門項目,但還是有一些媽媽來問我的意見。我的答案都是:不用學什麼瑜伽,讓他們跑跑跳跳,多動動就好了。要學,等大一點再說。

我的意思是,兒童還在發育的階段,肌肉與骨骼都還沒定型,若是做一些瑜伽動作,若是老師沒有注意的話,小孩可能會因柔軟度太好,而過度彎曲某些關節,或誤拉某些肌肉或結締組織。這些小朋友來說,很可能是揠苗助長,反而得不到好處。

我常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是,若從小接受像馬戲團那樣的訓練(當然,現在父母可捨不得子女被這樣折騰的),雖練就一身好功夫,可是他們未來的體格與健康就和一般人大大不同的。

小孩要什麼?

其實,我真的覺得,還在成長的小孩,就應該有他們年齡該有的學習。學著爬樹、學游泳、學跌倒、學跳繩…,愈是戶外的活動愈好。因為在往後的人生中,我們被迫被在室內的時間太多太多。能這樣不怕痛、不怕受傷甚至不怕學新東西的機會並不多。所以最好趁他們還不知恐懼的年紀,讓他們學些大了不太敢的事,比如:游泳、直排輪、爬樹…。

因此,我建議家長們,小朋友不用學什瑜伽啦,到戶外做任何運動都好。愈是從小逼著學東西,小孩的反抗心反而更強,讓他們學著自在的成長,對他們或許更好。

另種不錯的訓練

不過,瑜伽不是只有身體上的活動而已,還有很多更好的練習。我反而覺得更重要。像學著集中注意力,就是很棒的訓練。

為什麼要他們學著集中精神呢?我常觀察很多小孩,一玩就很瘋,大人講話完全聽不進去,等到上學唸書也好,補習也好,心也都一直處於無法規範的情形。若是小時能學著專注,會很不一樣的。那就像從小學習下圍棋、心算這些需要集中心神的活動,他們更沈穩,不論在日常生活上或是在腦部開發上,真的跟一般小孩大不同。

如何讓像小兔子跳來跳去的的小朋友,能乖乖的坐下來,專注在一件事呢?這當然也要「設計」一下了。我聽過一位太太跟我說以下的事,我覺得很好,與大家分享。她的女兒在香港上瑜伽課,課堂上有很大一部份是學習注意力集中。老師要一班小朋友睜大眼睛看前面點亮的蠟燭的燭光,誰眼睛閃一下,誰就自己往後坐一小步,就這樣時間到了,最遠的小孩輸了要罰(罰唱歌什麼的)。就這樣,小孩在好勝心(雖然這也不太好)的驅使下,會一直想辦法讓自己不要眨眼睛,這就是一種專注力的學習。

還有另一種訓練是:讓小朋友們閉上眼,老師在他們耳邊敲鈴聲,讓他們分辨是什麼鈴的聲音?來自何方?這種練習對小孩來說也是很有趣的一項。

學齡兒童還可以學呼吸法。像是左右鼻孔呼吸法、風箱式呼吸法,也都對呼吸道保養有助益,早點學可以讓容易過敏的小兒及早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12日

常走路覺得累

很喜歡觀察身邊人的站姿和走姿。常覺得有些奇怪,有些人走路,腳板老在地板上拖,好像兩腳有千斤重,舉不起來似的。那時我想,可能那人腿肌無力,加上懶得抬起腳走路,才會這個樣子。

後來,看了本書,我這樣的想法才改觀。原來,習慣拖著腳板走的人,可能不只是腿肌無力,還有可能是扁平足。

什麼是扁平足

扁平足這個名詞離我們蠻遠的,而且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的,當過兵的朋友大概對這個字眼比較有感覺吧!到底它是指什麼呢?

我們若觀察自己的腳底板,會看到在腳背的下方有個弓起來的地方,也就腳弓。在站立時,那個部位應該與地板有幾公分的空隙的。而我們的重心,也就是體重,會落在腳弓與腳跟之間。為了要承受幾十公斤的體重,可別小看腳背上薄薄的那層肉、靭帶和腳弓內的骨骼,那可是承重的功臣呢!

為什麼會變扁平足呢?有的人是天生的,當然有一些人是後天的。前者我們就不討論了,今天要和大家談的是後天形成的扁平足。當我們因為體重過重,或常時間站立,或者鞋子不合腳,以及缺乏運動,都會造成扁平足。

扁平足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影響呢?它可影響大的呢!首先,扁平足朋友們跑不快,因為他們承戴體重的方式不對,體重都壓在腳背下方的靭帶上,很容易造成兩腳板的疲累,尤其不適長跑者。再者,走一陣子就覺得累,有人站沒多久也覺得一定要休息。那是因為長期都沒有注意且改變腳板扁平化的情況,靭帶就會有些發炎和疼痛,靭帶與周圍的肌肉就漸漸黏在一起,腳板就逐漸的僵硬了。

這讓我想到,小時聽人說:腳背高(弧度大)的人擅跑,尤其適長跑。這可不是隨便說的喔~國外專家做過研究,發現黑人的腳弓弧度比其他人來得大,難怪他們的運動表現都不錯。那我想,每次國際馬拉松賽的長勝軍們,他們的腳弓一定長得跟我們不同吧?有機會倒想見識一下。

如何避免扁平足?

您可能會問,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扁平足呢?有一個客觀且簡單的方法是,請您將兩腳板打濕,然後站在會吸水的紙上,比如:報紙、宣紙,甚至地毯上,讓腳板的形狀完全拓印在紙上或地上,再看看腳板的形狀是不是一般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腳丫子的輪廓?也就是說腳板下方應該是空白的,拓印不出東西來的,若是那個印子愈大片,腳廓愈滿,就愈接近扁平足。

如何避免扁平足?或已經有了的朋友如何保養呢?很簡單,Monica教大家兩個最簡單的方法。第一,沒事多多墊腳,把腳弓拉一拉。再來,反方向的把腳趾全部向腳心集中,也就是把腳背完全拱起。如此可以把腳弓拱起,加大它的靈活度。

還有,平時的站姿也很重要,我們要練習重心儘量放在腳掌內緣,還有行走時腳趾要用力抓地。

若是後天造成的扁平足,可以由日常姿勢與適當的運動來調整。可不要輕忽它讓它成為您爬山、逛街的殺手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10日

健康脊椎保養

所以要避免脊椎變形,就要日常生活做起,注意不會再做會引起脊椎不適的動作,當然,還有適當的運動也是好的保養之道。

良好的體形

另一個造成脊椎變形的原因是肌肉沒力。若能規律的從事長時間的心肺訓練,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車及有氧舞蹈等,都是訓練心肺耐力與肌肉的方法。再者,要保持自己不要過重。BMI以體脂肪百分比(您的體重(Kg)/身高(m)的平方)一個體重50公斤,身高160公分者,是50/1.6x1.6=19.5。若是您除出來的數值超過22就要小心自己有點胖,超過24的人該減重了,不然體重會造成我們健康脊椎的負擔。

此外,肌力、肌耐力的訓練對保養脊椎也很重要,尤其是對於一些柔軟度非常好的人來說,更要注意肌力與肌耐力的練習,因為柔軟度是關節以及靭帶的活動度,柔軟度好但關節穩定度會呈反比,容易會因過度彎曲關節造成傷害。

透過瑜伽改善變形

大宣都非常關心,如何透過瑜伽來改善脊椎變形呢?做瑜伽時一定要徹底暖身,也就是預熱肌肉。在瑜伽體位法中,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坐姿與站姿的正確,才能維持正常的脊椎曲線弧度。還有很重要的是,動作一定要配合呼吸才能在充分伸展的情形下,進行扭轉。

老師也教我們一些簡單的脊椎矯正技巧。平躺比站姿好,以避免地心引力的拉扯。還有,自己比較弱單邊要多訓練,若是經常右手做事或運動的人,就多多運動左手。若有側彎成C形者,則反方向拉長另一邊。若是脊椎朝左傾,就多多讓身體朝右拉長。若是較複雜的S形,則應反方向矯正它。

還有一個重點是,要如何避免瑜伽的運動傷害?暖身、伸展、體位、放鬆與冥想是最好的方法。以體位法來說,學習收縮與放鬆肌肉、保持關節對稱、以及多訓練核心肌群,就能避免瑜伽的傷害。

萬一運動受傷的處理方法如下:提出PRICE的說法。所謂P是指Protect保護,預先防護傷害的產生。R是指Rest休息,急性運動傷害者需要休息。I就是冰敷Ice,在患部馬上冰敷來避免腫脹、減少疼痛以及放鬆肌肉消炎。C是壓迫Compress,對患部施以壓迫,避免患部的腫脹。最後的E是指Elevation抬高,將患部抬到比心臟高,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。

至於慢性造成的運動傷害,處理方式如下:冷(冰)敷、熱敷(36~38C)以及水療(12~37C)都是能改善因長期疼痛造成的不適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7日

懂得柔軟放鬆

大家學瑜伽遇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面對自己柔軟度的考驗。有人天生就肌肉、結締組織和軟骨等處都很協調,因此即使是第一次做前彎,都能輕而易舉的完成。但很多人沒那麼幸運,因此上瑜伽課變成和自己的肌骨柔軟度大做戰,甚到奮戰多時,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水準。

柔軟度重要嗎?為什麼不管什麼派別的瑜伽,都重視它呢?就連盤腿靜坐,也都需要很好的柔軟度才做得到,更不用說傳統的什麼拜日式、犬式、三角式…幾乎所有的動作一定或多或少都與柔軟有關。

柔軟度當然重要,訓練我們的柔軟度可以讓因缺乏適度運動造成全身肌肉僵硬的我們,得到一些緩解與放鬆。在肌肉、關節與結締組織運作之際,我們釋放很多深藏在身體與心理的壓力與不適,還有打通阻塞的經絡。因此適度的拉筋能讓我們覺得清爽且愉快。

還有,在拉筋的痛苦過程中,我們學習面對不完美的自己,原來我們是這麼的僵硬,要不斷不斷的練習,才有一些些進步。而且我們得忍受肌肉與關節延展帶來的些許疼痛,以及做完後仍舊酸痛的感覺。下次面對自己的缺點,還是得向它臣服,還是得重新來過。

這種不斷忍著痛的學習過程,鍛鍊出瑜伽練習者肉體上比較能忍痛,而且心理上比較沈靜的另一個優點。

鬆才能通

不過,我看很多人咬著牙苦練拉筋,甚至練到肌肉拉傷或筋拉傷…,真是不忍。其實,柔軟度的練習也是有方法的。首先,要在對的位置上才能更好的延展,否則猛拉猛拉的,很容易受傷的。

比方說:想要兩手在背後合十,就先要把肩膀往後方轉動,讓兩片肩胛骨儘量靠近,也就是把胸部往上拉且往外推出去,此時才能去做背後合十的動作。沒有把肩膀轉到正確位置,而是兩肩往前傾、僵硬的情形下,硬要做背後合十,可能儲造成上臂肌的拉傷。

另外,要練柔軟度一定要先學會放鬆。您一定會覺得很奇怪,放鬆的情形下還能做動作嗎?我以剛剛舉的背後合十的例子來說明,若是肩膀一直很僵硬的話,是很難轉動兩肩的。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跟自己說「把肩膀鬆下來,輕輕的轉動它們。」您能想像若是在很僵硬的情況下硬拉或硬折會變成什樣嗎?那就想想硬梆梆的筷子是如何被折斷的吧!!

學瑜伽也要懂得放鬆

打過太極拳、練過氣功的朋友一定常說一句話「鬆則能通」。是的,這是中國人的哲學,凡是硬著來,只有玉碎而回。若是能給自己一些空間,一點緩衝,就能創造很大的不同。瑜伽也是如此,不管是柔軟度或是肌力的訓練,其實都根基在放鬆的情形下完成的。

尤其是當您遇到高難度動作時,千萬不要以征服的心態來做,最好以謙卑、放鬆的心情來進行。若是能從心理層面來面對,會發覺自己有很大的改變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3日

每天五件事

這幾年在大型瑜伽教室愈來愈多之後,對瑜伽的認識跟以前很不一樣了吧?以前我們老覺得瑜伽是把自己折成不可能的形狀的運動,但在近年的瑜伽熱之後,有一些以前不被我們認知的想法,開始被我們接觸到了。

也是在這波新浪潮下,接觸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派別,學到一些新東西。其實,說它新一點也不新,它就在傳統的瑜伽裡,只是後人把浩瀚的「瑜伽學」整理過,找出不同的角度和重點,安上一個名字,於是一個新派就成立了。

在香港「整體瑜伽」(Integral yoga)這個派別並不知名。但若在國外,一些多年的瑜伽練習者一定聽過這個名字,也知道它有個精神堡壘叫「蓮花學院」。逐步認識整體瑜伽的理念與教法,讓我覺得創派的大師沙吉難陀老師真的是個智者與聖者。

整體瑜伽的理念是,把瑜伽帶入生活中,透過學習,我們過著愈來愈性靈的生活,最終的目標是能達到解脫的三摩地境界。這個過程說來簡單,但要實行談何容易?也因此,我們以讀書(沙吉難陀大師著作等身,在台灣最有名的是「巴坦加里的瑜珈經」這本)、唱頌、身體清潔法、體位法、呼吸與靜坐法,來逐漸接近理想。

每天五件事

其中,我對「每天五件事」很有感觸。這五件事,不是刷牙、洗臉、如廁這些生活瑣事,可是,每天必做這五件事是讓自己更能接近真理的途徑。對一位追求瑜伽之道的人來說,這五件事就跟每天的刷牙、洗臉一樣,不可或缺。

是哪五件事這麼重要呢?它們分別是:體位法、呼吸法、靜坐、深度放鬆與讀經書(或聖書)。前面三項大家或多或少都已經接觸過,有的人也都練習多年了,那後兩項指的是什麼呢?

深度放鬆和大休息、和睡覺有什麼不同呢?不同的。在瑜伽經中有提到:「心靈的變化因睡眠而處於無知的狀態」。而瑜伽的練習是在訓練控制自己的心靈變化,也就是說,在睡眠中,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心靈,對瑜伽的修練並無好處。因此,真正的瑜伽練習者是要練習讓自己身體放鬆可是心智又是清明的。而深度放鬆就有這個效果。

現代人很需要深度放鬆

在深度放鬆中,我們的身體,包括:呼吸、心跳、血液循環全部放緩了,肌肉和腦筋也都放鬆了,可是我們的心仍停留在一個點上面,也就是說,在全身放鬆後,我們沒有跌入夢鄉,而是意識清醒的。

這可不是容易的事,尤其對初學者來說,身體很難真的全部鬆下來,一旦好不容易放下重擔,不多久就睡沈了。因此,深度放鬆也是要練習的。古人練它是為了修鍊,但是現代人也非常需要深度放鬆,尤其對有失眠困擾的人,更能透過練習,學著真的完全放鬆自己。在身體完全鬆下來後,也慢慢的淡去意識,不但易於入眠,也能改善睡眠品質。

不過,深度放鬆很難用文字逐一寫下,有機會有上到我的課的朋友,我會帶大家體驗它的美妙的。

至於每天五件事的最後一項「讀書」,指的可不是一般的書。而是一些對靈修或性靈生活有幫助的書。比如:「巴坦加里的瑜伽經」就是一本很好的書。每天讀一篇,甚至讀一段,好好消化它,勝過看一大堆資料性、知識性但對自己修行沒什麼助益的書,不是嗎?

話說回來,現代上班族這麼忙,怎麼可能每天按表抄課做完這五件事呢?雖然我們做不到,但要時時想到:是不是很久沒練呼吸法了?是不是需要做深度放鬆了?每天即使讀一小段讀,也是很好的。

Read more...

2009年8月1日

Yin Yoga

什麼是「陰瑜伽」?不知各位有沒有感覺,近幾年瑜伽的派別和名詞好多什麼「強力瑜伽」、「熱瑜伽」、「美容瑜伽」、「瑜伽提斯」、「太極瑜伽」…還有好多好多聽都沒聽過的名詞,都被印在瑜伽教室的招生課表中。有些是教室為了招生,把教學內容的特色直接寫在上面,比如:美容瑜伽。有的則是這幾十年才被創出來的新派別,像是「熱瑜伽」。

其實,這些名詞幾乎都來自同一個根源,就是「哈達瑜伽」(Hatha Yoga)有人叫「日月瑜伽」。因為哈達瑜伽博大精深,才能讓後人不斷有新門派推出。

今天,要介紹一個或許您還沒聽過的新派別,叫「陰瑜伽」(Yin Yoga)。什麼是Yin Yoga呢?它是一位美國人Paul Grilley創出的名詞。他有鑑於歐美國家近年來流行的瑜伽多集中在結合肌力與呼吸的「強力瑜伽」或Ashtanga Yoga上,他覺得那樣的練習太過陽剛,需要陰柔的元素來平衡,於是創出Yin Yoga這個新門派。

陰瑜伽的理論

也是說,Paul Grilley以一個西方人,在中國的陰和陽之間,找到了平衡的原理,再融入一些人體結構學的觀點,發展出一套理論。也就是說,他認為經常練習較講究肌力訓練的體位法後,需要有舒緩式的動作,拉長我們的肌肉與筋,讓身體不會太過重視肌肉,少了柔軟;只有動作,少了自己與心靈接觸的時間。

因此,他設計的動作都不難,比如:蝴蝶式、劈腿前趴式…這些對經常練習體位法的人來說,都不是「重量級」的動作。但是,它難的是:每個動作停留約5分鐘。換言之,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拉筋+停留的情況下,做出一個又一個的動作。

Paul Grillry認為:要做陰瑜伽,除了呼吸的配合外,還有一個原則,就是下半身要延展,上半身有一點肌肉練習。因為他認為:一般人腿部運動多半只於走路、跑步或肌肉訓練,延展不夠,因此要多拉筋。但為了平衡,上半身需要練習一些肌肉。

東方與西方的差異

我認為,Paul Grilley這套理論主要是針對喜愛練肌肉的西方人設計的。他們即使做瑜伽,也喜歡有肌力訓練感覺的Ashtanga Yoga或力瑜伽。因此,他們很需要用拉筋的方法達到平衡。

反過來,亞洲過去幾十年的瑜伽練習,本來就比較著重拉筋式的體位法,所以,會覺得Yin Yoga這些動作很熟悉,沒什麼。我建議,若是您過去的體位法已經很重視柔軟度了,就不用再去練陰瑜伽,因為那會過度拉伸我們的肌肉與結締組織。

但若是您最近很偏重在練習,倒是可以用陰瑜伽的方法,來延展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肌肉與肌腱。不過,它的延展時間很長,因此請不要停留在自己最大極限,例如:劈腿時請不要劈到最大角度,而是保守一點,收一些些回來,好讓自己在長時間拉筋時不要過度而受傷喔~

就像Paul Grilley說的,只有陰與陽達到平衡時,我們才能和諧,讓自己達到更喜悅的層次。不是嗎?

Read more...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Spain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