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習瑜珈之迷思 下
第四個迷思:練瑜珈就是要把身體拉得很柔軟?
練瑜珈的人很重視柔軟度,國外的瑜珈體位法則講求均衡發展。我相信,正確的練習,身體一定柔軟,但也會有力氣,不過這個力氣不是把肌肉練的很大一塊的肌力,練得好的瑜珈士反而應該是像古人講的一樣仙風鶴骨,身體看起來瘦弱輕飄飄的。
有些人身體氣血不足,筋肉強度不夠,一拉就容易受傷,或者先天身體就硬,這些人進步的慢,強調拉筋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,如果因此放棄不練就更可惜。或者把筋拉鬆了,看起來好像很柔軟,其實身體不見得跟著變強壯,韌帶是支撐身體進行各種姿勢、站立、運動的重要組織,把它拉鬆了,怕不牢固而又去加強肌力,這恐怕不是強調身心合一的瑜珈練習,而是鍛鍊身體而已。
要如何讓身體柔軟?我時常認為,柔軟度跟關節韌帶沒有絕對關係,人體有七成是液體,所以練柔軟度不要從僅有三成的固體下手,這樣成功率才會提高。許多體位法可以導引運動到內臟,刺激大小腦分泌出各種有益身心的腦內啡。這種互動練的夠、體會的好,身體自然會柔軟了,加上放鬆,身心自然轉變健康,就算筋沒拉開也是好處多多。
人體有一個特性,就是會左右X狀交叉對稱,也與左右腦有關連。我們的身體是被用的,以什麼方式用它,時間久了它就會有固定的慣性出現。只要以耐心繼續練習,不把它當作一回事,也不要妥協就會克服。如果心裡把身體僵硬當作煩惱,採取對抗的心態,它就會更作怪不聽話。只要繼續練下去,並且真的體驗到放鬆與寧靜,那麼這個煩惱就會慢慢降低。
其過程跟克服心理問題幾乎是一樣的。回過頭來,也不要以為身體柔軟瑜珈就練的好,應該要把身體健康當作成就,這樣才對。
第五個迷思:瑜珈要跟大師學?
瑜珈盛行之後出現了許多大師級人物,所謂的大師就是各種困難的動作作的輕鬆又漂亮,加上出書上媒體受歡迎。這些大師既然自己練的好,當然也可以教的好,可是去跟她們學的學員可不見得都可以學到獨門絕活,因為這些大師弟子眾多,您去了運氣好可以排在前面讓大師指點一下,運氣不好的離大師遠一點就只能看到大師的背影了。受歡迎的大師通常課排的比較多,或者活動外務也多,所以上起課來不一定有精神,有的可能只拿出三分力就覺得足以應付了,主要也是來學的人以看熱鬧的為多,真正的練家子是比較少出現的。加上大師通常學費也貴,上一堂課如果得不到東西,失落感也特別重,這樣患得患失的心態又跟瑜珈精神相違背了。
其實練瑜珈固然要老師教的好,學員自己的慧根也很重要,慧根就是身心的敏銳度高,這種人一點就通,還可以舉一反三,甚至聞一知十。遇到比較鈍根的學員,有時明明講的都是中文,可是他還是聽不懂,那就算是大師也只能鼓勵他好好練下去而已了。
那說來是否不需要找大師學瑜珈?這裡建議初學瑜珈的人不用刻意挑老師,先找幾家交通方便學費可以負擔的教室去試上幾堂課,挑妳最滿意的一家留下來好好練就可以了。等上了一兩年之後,自己應該都知道瑜珈是怎麼一回事了,屆時便可以出外尋師訪友,沒這企圖心的就不必多事,繼續保持練習依然可以強身長壽。還沒練出心得或者一定程度的人,就算遇到大師妳也不一定受益的,因為所謂大師都是因材施教的好手,如果妳還沒成材,大師能作的也只有安慰你,耍一下幽默讓妳開心一點,這樣就功德無量了。
有的人瑜珈練的不錯,也想像大師一樣作出各種困難的動作,於是常在這裡出現挫折感。我不覺得每招都一定要練成,困難的動作是可以唬人,但不一定內含什麼了不起的功效,喜愛練身的人可以將其當作自我挑戰,但不必因為作不起來而覺得氣餒,反而簡單的招式既好作又有效,那才應該是主流,多練簡單的招式,困難的動作慢慢也就可以作起來啦。
0 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