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2日

向來自宇宙的能量連結

伏地挺身之痛?有次上外藉老師的課,一位女同學問老師「為什麼我做鱷魚(Chaturanga或叫伏地挺身)時上背會不舒服?」老師請女同學按照她的方式再做一次給他看。看完以後,老師很嚴肅的跟同學說「若是妳還想再多做幾年,多做幾十年瑜伽的話,請妳不要再這樣做這個動作了。」

這話聽來很嚇人!這位女同學的臂肌與腹肌非常的強壯,而且瑜伽練的也很棒,為什麼老師還這樣說呢?老師對她說因為妳的背肌不夠強,而且手掌的位置也不對,因此妳伏地挺身做愈多,只會愈不舒服。直到有一天妳沒辦法做為止。

這讓我想到,很多人包括我自己,只要一堂課不斷地來回做伏地挺身,就會覺得背與肩很緊,我知道還有人因為肌肉僵硬,須要靠推拿師父幫忙消化這樣的緊張。這不是我練瑜伽的目的,因此,除非我真能做到動作很標準,讓自己不會那麼緊張前,現在的我很少勤做伏地挺身的原因之一。

肩輪如何運做?

在Anusara 的練習中,很重視所謂的肩輪(Shoulder Loop)的運做。很有意思的是,我在其他派別的練習之中,沒有接觸過什麼是Loop的說法。Anusara Yoga 創派老師John Friend發展出人體有一套7個輪圈(Loop)的能量運做(和傳統瑜伽的7個脈輪完全不一樣)。每個輪都在身體兩側「轉動」,也就是7個輪在身體由上到上,有14個圈圈。

在肩輪方面,能量是由我們的上鶚出發,往頭的後面走,再沿著上背往下到肩胛骨底端,再穿過身體體往胸前走,再沿著前胸往上再回到上鶚中,完成一個圓圈的流動。

這樣用文字表達,可能大家看得一頭霧水,若用一般我們的語言來說,就是我們的肩膀與肩胛骨要經常往下、往內走;相反的上胸則向上、向外打開。我們的胸可以向外打開,不是經由胸肌(不可控制的肌肉)自然的延展,而是由上背肌(可控制肌)與肩胛骨的運動產生的。

看不見的角落

在瑜伽中,我們經常提到:我們身體的前側是小我,是可控制的部份。而我們看不見的身體後側,則是來自大我、宇宙的能量。可是不論我們在體位法練習中,或是日常生活中,都慣常地使用我們最常用的小我、前側的能量,忘了我們的小我必須與大我連結,甚至,神奇地與宇宙連結,使用來自大我的能量。

就以伏地挺身來說好了。慣常我們都認為要做好Chaturanga就是要有強壯的臂肌與胸肌還有腹肌(看!全部都是身體前側的能量),而不知道後背肌的能量可能要與前側同時重要。

所謂後背的能量,包括:自己的雙肩位置對不對?有沒有不自覺地聳向耳朵?肩頭有沒有很自然地往地板下墜?我們的肩胛骨即使向中間夾緊,但肌肉的張力夠嗎?在身體往下時,我們有沒有因為運動讓自己失去最好的Alignment (有人譯成「順位」就是位置之意)?

您或許會問「我練瑜伽只是讓自己做得舒服而已,幹嘛要管那麼多細節?即使知道那麼多,有用嗎?」套句老師說的話「我們喜歡瑜伽,希望長長久久的做。因此當自己知道目前可能還做不到的時候,我們可以做替代式,沒有必要硬做。」以伏地挺身來說,替代動作是跪姿式,讓自己雙膝著地,把自己的肩膀、上背都準備好,加上身體兩側拉長,慢慢的做,可避免可能的不適或傷害。

0 留言: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Spain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