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與量子物理學 上
瑜伽和量子物理,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。練瑜伽,不就是體位法在那變來變去嗎,頂多就是幾個流派,多參加幾個workshop或是teacher training不就得了,很多人對瑜伽的想法,就是這麼簡單。
但瑜伽,其實和大腦的運作很有關係,瑜伽經講的就是大腦內在思維的運作,而這個運作模式是無法單純用解剖學的角度去看。在以往四百多年來,科學和醫學認為大腦的生理結構一旦定型了就無法改變,但現在的科學發現,大腦是可以自我改變的,這項革命性的發展,顛覆了許多人的成見,大腦是可以改變的,意謂著人性也是可以改變,不須要用手術,也不須要吃藥,透過利用大腦不為人知的功能,就能改變大腦先天的結構。
但這和量子物理學有何關聯?答案在人的心。心是一個抽象的物體,無以名狀,任何人都無法在人體身上找到一個叫做心的器官,但心卻是存在的,心操控著人體,就如同細線操控著人偶一般。看不到,摸不著,但卻操控著人的思維與行動。
心,是真正的主角;而瑜伽,正是一門討論心的科學。
在討論心的內涵與本質時,就不得不運用量子物理學的概念,現在,各位總算可以將心與瑜伽與量子物理三者串連起來討論了。
之所以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是因為最近讀了一些書,如下:
王者之王瑜伽經--喜悅之路出版,邱顯峯著
心靈瑜伽--台灣明名文化,斯瓦米韋達
改變是大腦的天性-遠流出版,多吉著
世界上最快樂的人-橡實出版,詠給.明就仁波切著
這四本書交錯互讀,感覺很棒,愈罷不能,大腦就像是經過同類療法的洗禮一樣,經過稀釋與震盪,能量大幅增加,呵,我不得不承認納博科夫的那句名言「一個好的讀者,必定是個重讀者,這位俄裔作家的名言被反覆傳誦,成了愛書人心中一則迷人的教條。他提倡用脊椎骨讀小說,他說讀書「不只是用心靈,也不全用腦筋,而是用脊椎骨去讀,而且要保持一點超脫。」那句用脊椎骨去讀書的獨特觀點令我一輩子的難忘,呵,快感可能會從脊椎的海底輪一路暢快到頂輪吧,我想,他如果有練瑜伽的話,或許會微笑以對吧!
這四本書都非常有特色,但我喜歡科學與宗教,抽象與現實互相辨證的書,四本書中以詠給˙明就仁波切的那本書「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令人印象深刻,那本書的特色就是結合科學與佛法,以實驗證明,恐懼不安迷惑等大腦神經元的訊息交流,可以透過心的禪定與修持加以轉化。事實上,明就仁波切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大腦造像與行為科學實驗室合作,透過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數據證明,心的禪定功夫是可以讓大腦產生變化,讓人獲得快樂。
在討論心之前,就必須先明白大腦的運轉,方能明白心的習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首先,先認識大腦裡頭一群負責溝通與協調的神經元細胞,他們長得像樹,主幹是軸突(axon)分枝很長向外延伸,遍及肌肉、皮膚組織及其他神經細胞等,幾乎無所不在的他們,利用神經傳導素(neurotransmitter)的化學分子形式負載穿梭在突觸(synapse),即神經細胞間的空隙,於是乎,用腦波掃描器(EEG),就可以清楚測量到電子訊息,透過醫療人員的解讀,就可以明白大腦的運作是否有問題。但,可千萬不要被神經傳導素這個詞給嚇到,它聽起來很嚇人,呵,但用以下另一種說法各位就不陌生了。神經傳導素可以分成以下最常見的幾種:
1. 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對憂鬱症有影響作用。
2. 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與喜悅感有關。
3. 腎上腺素epinephrine的分泌和面對壓力焦慮和恐懼有關,也和專注力與警戒性有重大關係。所以狗急會逃牆一定是和腎上腺素急速分泌有關。
0 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