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與生活
關於瑜珈有很多解釋,身心靈合一,調身,調息,調心。
大部分人還是從瑜珈動作中進入瑜珈鍛鍊,關於"體位法",在瑜珈經裏的解釋這麼說:"體位法是一種穩定,舒適的姿勢",聽起來很簡單,但是有多少種姿勢,會讓我們覺得舒服與穩定呢?
什麼叫放鬆? 要如何用力? 什麼叫不費力的用力?
體位法有運動的效果,只要把各種運動項目前冠上"瑜珈"就會變成"xx瑜珈",然而當我們了解如何運動,再將運動家的精神放在體位法的練習上,就會發現瑜珈是無所不在。
摘錄"瑜珈體式與解剖"一書中與瑜珈有關的生理學原理給大家參考,助各位一臂之力:
個體差異原理: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和思想都是不同的,因此每個人對瑜珈體式練習的反應也不同。 練習時間的間隔長短取決於每一位習瑜珈者的環境---是不是初學者。大腦與身體聯繫的能力。疲勞程度。體內損傷與結痂組織的數量及年紀等等。 這些因素也是每個習瑜珈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瑜類型所需要考量的。
超負荷原理: 根據原理,為了調整。改變並強壯身體,習瑜珈者需要給自己身體超常的壓力。可以延長體式定型的時間或增加體式練習的難度。 如果想將練習維持在現有水準,那就繼續保持現狀。
循序漸進原理: 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負荷程度。 休息和復原與增加體式練習時間或難度一樣重要。 如果習瑜珈者過快增加難度或時間,會更容易出現損傷且不容易進步。 不遵守循序漸進原理,就很容易出現過度練習。 如果感到疲勞或虛脫.會出現持續性肌肉疼痛.失眠或難以放鬆,這些都可能練習過度了。
適應原理: 身體會以高度特異的方式,來適應練習體式時時間延長或難度的增加。 身體在反覆的體式練習中逐漸適應,進而更加容易完成各種體式.帕塔比.喬伊絲說過:練習,再練習,一切都會達到.這個原則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初學者剛開始練習時都會出現酸痛.但練習一段時間後,就感覺肌肉痠痛明顯減輕了。 當習瑜珈者對練習項目感到很輕鬆時,應該改變課程,並結合超負荷原理,增加力量.柔韌性,平衡性與穩定性。
用進癈退原理: 一旦停止體式練習,曾經獲得的力量。靈活。平衡。放鬆及優雅體態全都會慢慢消失。 聆聽並按照身體狀況,調整所需休息。
休息原理: 休息會使身體從"壓力反應"中解放出來,進入"放鬆反應"狀態。 簡言之,我們關閉了腎上線素的輸出。使身體回到正常的生理狀態。 當身體回到正常生理狀態時,消化系統可以有更好的消化。吸收並排泄;免疫系統可以好好的處理異物及病原體;肌肉系統可以放鬆並更新;筋膜系統可以釋放並鬆弛。 以上只是休息時部分生理變化的例子--那就像從加油站加滿油一樣。
以上原理我們在課堂上都做過分享與討論,練習瑜珈千萬別只是當個消費者,與老師同學交流是讓自己更精進的動力唷!
瑜珈讓我們面對自己,接受現有的能耐,做到當下可以完成的動作,別用腦袋挑戰身體,太鬆或太緊,不執著的練習,再練習,一切都可能達到。
祝福大家都有美好的瑜珈之旅。
0 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