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瑜伽
很多人練了瑜伽好多年,但當大師問你:何謂瑜伽?當下腦筋一片空白,是啊!瑜伽是什麼,要把那個八股式的答案再言不由衷地回答一遍嗎?瑜伽,就是指身心靈三者合而為一的結合,透過體位法讓自己進入三摩地的境界。
很好,那何謂三摩地,這個就是進入空無的境界,好個形而上學的回答,空無,這兩個字兜起來,真的好玄,一般人只能跟著覆唸一遍,但三摩地真正的意思是什麼,我想,就是在課堂上講的:”進入快樂的境界”,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般地清醒,因為逹賴喇嘛也曾這樣開示過眾人,人生的意義是什麼,是尋求快樂。
一般人聽到追求快樂,反而很高興,但什麼才是快樂,凡夫如我們,皆認為隨心所欲,為所欲為,就是人生的快樂,今朝有酒今朝醉,醉生夢死,到了盡頭,恍然一悟,今生好似夢一場,猶如白活一場。
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場面,無一不是哭哭啼啼地場面悲愴,很少看到死到臨頭,卻有萬般解脫的豪邁氣魄,美人怕遲暮,將軍怕白頭,誰能跳脫此一老掉牙的劇本呢!
其實,真正的快樂,來自有所為,有所不為的堅持,有堅持,有目標,知道為何而活,為何而死,即使死到臨頭仍不覺得遺憾,你有把握擁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嗎?有句話說得很好,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,而在於寬度,有人活到七十歲,但靈魂卻在三十歲就進入棺材,其他四十年,是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。
瑜伽,也是一樣,有人練了一輩子,都在追求體位法,讓瑜伽變成和體操選手一樣,難度更勝特技表演,瑜伽真正的精髓並沒有進入骨子裡,因此若有一天,體位法不行了,或是被超越了,或是被挑戰了,心中就會激起陣陣波濤,不平,不服,不甘心。
寫了這麼長的一篇,是因為昨天上課時,導師分享他們在印度受訓的心得,讓我感觸良多,也驚覺自己仍是瑜伽的門外漢,因為真正的瑜伽是從持戒開始。在印度時,來接待他們的印度瑜伽老師,第一眼的印象就破滅了,因為老師長得大大的身軀,和一般人對瑜伽老師應該要那種精瘦的形象,大大不符。接著,一路上大家擠在巴士上,要開往山上的集訓地,這一路至少要開六個小時。
此時,印度老師為了空出空位給大家,自己靜靜地擠在車子前端的小角落旁,神情泰然地望向窗外,就這樣一路靜默,直到把大家平安帶到目的地。
經過一路奔波勞累,大夥都餓壞了,廚房準備的菜餚一上桌,大夥下箸猶如強風掃落葉般地席捲一空,一盤又一盤地接著上菜,後來乾脆向廚房指定菜名比較快。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,有個大大圓肚的印度老師,卻是細嚼慢嚥地吃完盤中食物之後,就不吃了,天啊,他竟然不吃,這麼豐盛的菜餚恐怕在當地平時也很難吃到,但為了禮貌,他還是在餐桌上和大夥閒聊一下,但他心裡一定大吃一驚,”天啊,這是那一個國家派來的瑜伽老師,這麼會吃!”。
最後,印度老師終於客氣地提出離席的要求,留下滿桌的菜餚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繼續享用。
在接下來的受訓的期間,印度老師總是以十分謙卑的態度指導大家體位法,但老實說,印度老師並不十分熱衷教授高難度的體位法,但並不表示,他的功力很差,而是他們對瑜伽的認知,”體位法只是一種工具,引領你進入喜悅的殿堂,每個人的方法不同,即使使用同一種工具,但只要心專注,體位法的高低,並不是重點”。
導師在講完心得之後,結論是此行最大的收穫,是認識瑜伽真正的精神,在印度老師的言行舉止裡,無一不透露出瑜伽的真義,真正的瑜伽是落實在生活,而不是掛在嘴上和動作上。老師,在結尾時,強調持戒的重要性。對自我的要求,不要流於形式,不要有太多的理由,"做",就對了。
遇到許多好老師,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,就是謙虛,甚至不喜歡你叫她老師,喜歡你直接稱呼她名字,她們讓我在瑜伽的精進路上,感到很溫暖。在她們身上我看到無私與分享,希望自己也具有這樣的能量,能和各位一起分享。當我再重新檢視瑜伽經的內文時,赫然發現,瑜伽智者帕坦伽利在瑜伽經裡,開宗明義即告訴大家,為了克服人性的弱點,了悟自性,修習瑜伽可以從八個法門進入,首先,第一個法門不是體位法該如何擺,而是持戒,再來是遵從,體位法擺第三,呼吸控制,感官克制,專注,冥想,最後進入三摩地。
持戒,可以從行為及言語上做起,原則是不傷害別人,不以語言眼神及個人私欲傷害任何有生靈的萬物,主動一點的解釋,便是減少物欲,苦行,維持頭腦及心靈純淨。
寫了這麼大一篇,就是要提醒自己,避免落入瑜伽的窠臼,精進,再精進,從心出發。
這讓我想起,有個老師曾說過一句話,好美,她說,每個人練習瑜伽,就像是一朵花,但有人含苞,有人綻放,含苞的花蕊何時開花,不知,但總有一天會綻放,不急,急了,即使開花,也會早凋。高難度的體位法,不須強求,時間到了,你就會了,只要你每天都在練習,總會開花結果。
0 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