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9日

腳姆趾

瑜伽有一些體位法,要用單手或雙手抓腳趾。這些用手抓腳趾的動作,有的是用手抓腳來保持平衡(單腳站立時),或是透過抓腳拇趾這個定點,保持一個穩定的姿勢,同時讓心情穩定。

就是腳趾或腳踝,像體位法中的凝視和冥想中的單點練習,有穩定心緒一般重要。

不過,各位有想過,為什麼要抓腳拇趾嗎?除了它比較好抓,且腳姆趾是身上重要的平衡點之外,還有什麼原因嗎?

其實,腳姆指的肉球上,有一個很重要的反射點,若各位有興趣去查腳底反射區的資料,會發現,那個點是我們大腦,尤其是腦下重體的反射點。也就是說,透過抓腳姆趾的肉球位置,來刺激腦下垂體的分泌。

或許您會說,「你這是按圖索驥,由答案來找問題」。不是的,上述的說法固然看來是中國養生法典裡的說詞,但在傳統印度瑜伽,好吧,在昆達里尼瑜伽的練習中,就會明白說:抓腳大姆趾來刺激腦下垂體。

由這點再次證明:中國和印度的養生術中,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。

不過,因為不同派別的練習,訴求重點不同,對於要不要抓踋姆趾,也有不同的說法。像昆達里尼、Ashtanga Yoga都會強調這個腳姆趾的點,但在Anusara Yoga則有不同看法,反而建議大家在練習這些動作時,抓腳板外側。

有不同的說法,要去了解為什麼人家要這樣說?才能判斷自己要如何做。在Anusara的觀點中,核心的力量非常重要,身體的內側與外側的平衡同樣重要。若是在動作中,強調緊抓腳大姆趾,會造成我們腿部內側(腳姆趾在腿的內側)較短,而外側較長,如此一來,我們本來就傾向內側較弱、較短的狀況,會更失衡。

為了改正這種「強者(腿的外側)恆強,弱者(腿的內側)恆弱」的習性,Anusara Yoga會建議大家在練習時,反而去抓腳板外緣,同時把腳大姆趾用力向前延伸,使腿部內側與外側能達到平衡。

而在Iyengar派別中,則不強調要用手抓腳,而反而會讓學生使用瑜伽繩,把它當成手的延伸。在練習時,同時保持腳內側與外側平衡施力的原則,用輔且工具瑜伽繩幫自己更輕鬆且深入的做好這個動作。

當然,要用什麼方法來練這系列動作,要在動作練習中各位去體會。

在了解不同派系如何練習透過手抓腳的平衡動作後,各位可依自己狀況有所選擇。若是目前自己的柔軟度還無法在前彎或平衡動作中,做到抓腳姆趾時,請不要刻意硬拗,尤其重要的是要把背挺直,維持骨盆的平整的順位(Alignment),從髖關節來前彎,才不會揠苗助長傷了脊椎,或讓腳的內外施力不均的狀況更明顯。

0 留言: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Spain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